手 机:京13811700730
- 作者:
- 来源: 凤凰网知之
- 日期: 2017-12-22
- 浏览次数: 1269次
如果你在和人工智能聊天的时候说你喜欢小动物,它给你一个笑脸,而你说你是一个同性恋,它却表示你这么说不太好,你会作何感想?
“机器人现在不但会和我应对自如的聊天,还有了自己的情感好恶?甚至还会歧视了是吗???”
上述这款产品,或者说程序是一年前Google做的一个“云自然语言API” (cloud natural language API),简单的说就是,它能在我们人类的调教下慢慢读懂我们的文字和语言。除此之外,它还有一个额外功能,叫做 “情绪分析器”(sentiment analyzer),就是让程序通过“调教”,可以学会表达出自己的“感情”。如果这些技术的发展,目前还没有让你看到生产力领域的颠覆性变革,那么下面这些呢?
这一系列特别体验的背后,是人工智能第三次“走红”的缩影,同时也是“记者”、“收银员”、“司机”等职业下岗的阴影。现在你还觉得,人工智能只是会与你嬉闹调笑的对象吗?有报告显示,到 2030 年,也就是 12 年之后,现在美国劳动力三分之一的人口将不得不转换到新的职业类别,而具体数量取决于 AI 技术在工作场所的采用速度。也就是说,美国现有的专业岗位中,有三分之一将会消失。
△《纽约客》杂志今年10月的一期封面
这些被机器客服替代的在线客服、被语音识别替代的速记翻译,还有大批从事着机械重复劳动的顾问、销售员、法律助理、工人、快递员、会计、工程师等,他们除了被《纽约客》的海报刷屏,被BBC发布的“职业被机器淘汰的概率”报告吓哭外,该如何面对这个被人工智能“抢饭碗”的世界呢?
人工智能怎么就突然爆发了?
它到底是个什么玩意?
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不得不反省一下传媒人对“爆款”和“现象级”文案一直以来的偏爱。澎湃新闻早在9月就对江歌案做了非常“克制”而详尽的报道,没火,反倒是后来“刘鑫锁门”、“江歌妈妈泣血”、“江歌为救刘鑫而死”、“刘鑫在江歌死后换发型、晒美拍、搞聚会”等更为“戏剧化”的故事刷爆了人们的朋友圈。真相稀少,信息冗余到令人麻木,所以靠“脑补”填充的虚构类报道变得异常繁荣。关于人工智能的报道,亦是如此。
△ 网页中关于人工智能“威胁论”的报道铺天盖地
于是,一时间媒体舆论中的“人工智能威胁论”甚嚣尘上,这就轻而易举地给大众带来一种关于“近未来”的错误认知:“机器的征途已经开始,人工智能征服世界指日可待。”而公众也确实喜欢从科幻的角度看问题。拿首位机器人公民索菲亚举个例子,她在过去一年火遍社交媒体,她的每一次“人类征服计划”的论调都会在网站上刷屏,同时掀起网友们对机器人的“马斯克式担忧”——它们不会真的毁灭人类吧。
当然了,比起平常的现实,科幻确实能让人兴奋,任何从现实出发所进行的理智的预测都会被斥为保守和没有想象力。所以,“霍金担心人工智能成为‘新物种’“、“柯洁期待‘人机共生体’来实现复仇”等文章远比“质朴”的科技报道更受欢迎,也就不足为奇了。但事实上,科幻小说中的预言变成现实的只是极少数,大部分预言变为现实仍然遥遥无期。
△ 全球首个获得公民身份的机器人索菲亚 来源:sophiabot.com
机器人公民索菲亚之父戴维.汉森(David Hanson)就曾这样爆料过,索菲亚虽然十分的聪明、毒舌,而且拥有给人类制造恐慌的幽默感,但这并不是她自己生成的,而是事先设计好的,是有台本的。也就是说,索菲亚的“高冷恶萌”完全是被公司包装出来的“人设”而已,她的实质就是一个长着人脸的聊天机器人,属于机器人工程,并不是人工智能,更没有“意识”,稍微超出她台本范畴的聊天就会暴露她的智商。那么,到底什么才是人工智能呢?
人工智能从字面上理解就是机器像人一样思考,甚至超越人的智能,它的核心是机器学习,也就是机器像人一样主动学习,并适应人类。而机器学习的对象,就是人们近几年爆炸式增长的被互联网记录下来的海量数据。
正是这个特质,让这次的智能革命与前三次改变世界进程的蒸汽革命、电器革命、信息技术革命划清了界限:智能革命不再是由人类去适应机器,而是机器从人类大量行为数据中找出规律,根据不同人的不同特点、兴趣提供不同的服务。
用一句话来概括人工智能的这一特点就是“数据生智能,智能生数据”。意思就是说,所有人工智能技术方法的前提就是数据量足够大,数据越多越智能,智能的产品推出以后,进一步收集用户数据,再进行自我优化。所以,我们会觉得人工智能充满“人性”。打个比方就是,数据是人工智能这台发动机的燃料,只有足够的数据才能训练出聪明又“懂你”的人工智能模型。
人工智能比人强?我们怎么办呢?
因为人工智能的机器学习来自于人类在网络上留下的每一次数据检索和定位请求,所以,人工智能的很多能力都无限接近于人的能力,甚至在很多领域都在人的能力之上,比如记忆能力,它可以记住人们在搜索引擎上输入的每一个字;再比如运算能力,阿尔法狗可以通过找到合适的算法和强大的计算能力来快速找到组合中的最佳方案,以此来战胜人类的“经验”。在这个阶段,人类并没有什么优势,不过这又有什么好担心的呢?人类不是也没有汽车火车跑得快么,更不会像飞机火箭一样,说上天就上天。
△ 人和机器的新型关系:
所有领域产业都在发生巨变
不变则要么已死,要么将死
来源:Gerd Leonhard(CC BY-SA2.0)
人工智能的使用方式是为了让人们生活的更好,而不是像过去的机器那样让人感到难受。有了人工智能中的自然语言技术,人们都不需要学习怎样使用工具了,因为我们面对工具,只需要说话就可以了。比如,我们家里有了智能语音音箱,我们只需要说,“帮我点外卖、叫辆车,再给我说段相声”,它就可以听懂,并按照我们的指令去做。有了生物特征识别技术,人们再也不用输入又繁琐又不安全的密码,取而代之的是“刷脸”、“刷静脉”,或者没事儿走两步的“刷体态”就可以验证自己身份。
△ 得益于机器学习和自然语言技术的发展,人们和机器的交流就像和朋友一样自然
来源:Gerd Leonhard(CC BY-SA2.0)
不过,目前的人工智能还处在“弱人工智能”的起步阶段,需要大量的数据来“喂养”,最后完成一个小小的任务。虽然它能在围棋领域战无不胜,但和人类其他的领域相比,计算机博弈游戏的复杂度和难度都属于相对较低的,能下的明白棋,但不一定说的明白话。这在人们日常的一些语音交互体验中就深有体会,常常是“智能or智障?傻傻分不清楚”,最后以尴尬的“我听不懂你在说什么”为收尾,如果再说两句方言,那就更是笑料百出了。
△ 真人客服尚且不能“破解”所有方言,对人工智能来说更是束手无策
等到了强人工智能的阶段,智能机器具有了独立推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即便是没有大量的数据训练,也能做很多任务。不过,这种美好的愿景暂时还只是停留在论文阶段,而且进二十年内,除了在科幻电影里和一些“震惊体”的推文中,我们也不会看到它的出现。
而除了技术上的难以攻克,人工智能在成本上是否划算,也是各行各业是否加入这一领域的重要衡量标准。“有钱有人做,没钱没人做”是任何领域长足发展的基本商业逻辑。拿人工智能来说,机器的智能训练需要建构模型、请专家,需要长时间的实验与探索,是一个资金和智力双密集型产业,不是随便一两句口号就能跟得起的趋势。
比如我是个一个初创传媒公司创始人,我雇一个本科传媒毕业生,每月也就花几千,但我要是用一个腾讯或者谷歌搞出来的“人工智能写作机器人”,可能每月要花好几万,自己研发更是无稽之谈。这个根本就赚不回本钱。只有有钱赚的行业才会有人去做人工智能革命。如果这个行业本来就没什么油水,才不会有专家学者给你搞一个机器人替你干活。
△世界说x凤凰网知之平台联手打造知识付费语音课程《输掉的未来》,每天十分钟,为你讲解人工智能
从以上这些分析来看,人工智能大规模取代人类这样的场景在25年内大概是不会出现的。不过,这并不是我们在岗位上高枕无忧的有利凭证。有预测显示,如果人工智能系统在未来的表现可以达到人类中等水平,那么将有58%的工作活动,可以依靠现有技术水平的机器来完成(Chui,Manyika,and Miremadi,2015)。
这也就是说,人工智能会像历史上的任何一次技术变革一样,给社会带来“技术性失业”,尤其是对那些机械又重复的工作活动冲击最大。但我们也要同时看到,新技术所带来新的就业岗位的增加。就好比曾经在织袜工厂里劳作的工人,曾把织袜机视为工资下跌和失去工作的贫困根源,我们总不能也和两百多年前的人们一样,把人工智能所带来的技术变革视为争夺“饭碗”的竞争对象,然后发起一场针对人工智能的“卢德运动”。
△ 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机器生产逐渐淘汰手工劳动,使大批手工业者破产、失业、工资下跌,当时的工人们把机器视为贫困的根源,用捣毁机器的方式向企业主抗议。这场运动的首领叫卢德,故名卢德运动
随着科学技术的迭代,人们进入了第四次工业革命,岗位设置作为跟随生产力变化而不断调整的生产关系,也在发生着微妙而深刻的调整和更新。而我们能做的,或者说该做的,就是像机器一样永续学习。连小学生都开始学习python编程语言了,我们还有什么理由放纵自己在曾经的舒适区呢?为此,世界说人工智能团队专门为大家准备了讲解人工智能在各个领域应用的语音课程——《输掉的未来》。
这是一档我们世界说和凤凰网联合推出的知识付费课程,12月19日已经发布在凤凰网的知之平台。
课程名字虽然听起来丧丧的,而且讲的是人工智能,大家也不要觉得望而却步,因为我们的课程不会谈什么隐式马尔科夫模型,贝叶斯神经网络,我们主要就是给大家讲讲人工智能现在在业界有什么应用,在各行各业都遇到了什么挑战,我们对未来所产生的担忧,以及我们如何“不输”的办法。如果您对人工智能有兴趣,又对这里面的技术不太了解,那您可算来对地方了。
△ 主讲人:来自美国硅谷的雅虎工程师屈直
我们的主讲人是来自美国硅谷的工程师屈直,他会结合国外和国内的案例故事,每天十分钟的和你谈谈人工智能怎么在医疗、教育、新闻、游戏等等各行各业产生影响,也会讲讲现在司机、快递、流水线装配工、同声传译这些职业会不会被人工智能取代,还会聊聊人工智能遇到的瓶颈,它有什么局限。有趣的是,屈直自己还写过相声,是相声界里人工智能讲的最好的,讲人工智能里相声说的最溜的。所以,听他的人工智能课程,就像在听单口相声或者是脱口秀一样,谈笑间,人工智能的疑难,都灰飞烟灭了。
△《输掉的未来》第一周课程主题:你的职业要被人工智能抢饭碗了吗?
19 世纪 80 年代电动机出现了,但直到 20 世纪 20 年代,随着电机不断传播,工厂改建大规模生产线之后,它在生产力方面的作用才开始大放异彩。人工智能也将会遵循类似的发展路径,只不过速度会更快。人工智能的初衷和所有推动生产力进步的技术一样,都是为了更好的服务人类,让未来的人工智能像今天的电流一样平静地环绕、支持我们,并让我们无所察觉。它是会让社会陷入失业巨浪笼罩下的暗黑,还是会带领我们走向彻底摆脱劳动的古老乌托邦?这取决于我们的努力和选择,不管怎么说,那是一个诱人的时代,而我们正向它走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