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 机:京13811700730
- 作者:
- 来源: 社论
- 日期: 2017-12-24
- 浏览次数: 862次
精准扶贫,指向的就是要把每一分钱花在最急需的地方,因而,必须斩断伸向扶贫领域的“黑手”。
据《人民日报》报道,23日上午,审计署审计长胡泽君向全国人大常委会报告2016年度中央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收支审计查出问题的整改情况。对于扶贫资金的问题,胡泽君提到,被审计的各县共剔除和清退不符合建档立卡贫困人口10.18万人,重新识别补录贫困人口9.51万人。
近年来,扶贫领域的腐败和造假频现,虚列项目、编造虚假材料、虚报人数、冒用他人名义……本该是困难民众救命钱的扶贫资金,变成了某些人的“天鹅肉”,吃得上要吃,吃不上创造条件也要吃,这让人审丑疲劳。
饶是如此,10余万假贫困户被清退的“大数据”曝出,仍让人惊愕:这还是审计中被查出和清退了的,还有多少问题尚未查出,仍是个问号。
假贫困户被建档立卡,直指扶贫造假。这连着的问题不少,比如有的地方将脱贫工作“会议化”,将扶贫绩效考核“表格化”,还有的地方玩“数字游戏”,拉非贫困户充数再将其火速脱贫作为扶贫政绩……很多问题的背后,是扶贫资金已成了某些人的“天鹅肉”。
最近《中国纪检监察报》就披露了一起危房改造补助款发放的典型案例:某村在几位村民自愿申报后,村委会一班人又自行添加了不少其他村民的名字造册申报,其中还有外村村民。乡镇有关部门明知申报材料有问题,却不认真审核、不及时指出,照单上报县农业部门。县农业部门业务科室也没按要求进行审核,就按名单下拨款项到乡镇。
扶贫资金“层层把关”变成了“层层放水”,这只是一些地方扶贫监管流于形式的缩影。
也正因如此,据报道,中纪委未来三年(2018年至2020年)将展开扶贫领域腐败和作风问题专项整治,严惩对扶贫资金“动奶酪”的腐败行为,包括重点整治弄虚作假、数字脱贫、虚假“摘帽”。
而近期,中纪委也曝光了八起扶贫领域的典型腐败案例,包括基层干部故意刁难贫困民众、造假数据让贫困户“被脱贫”、挪用和骗取低保资金、骗取危房改造补助资金等。
本质上,扶贫领域出现这些腐败和造假现象,反映的是部分地方官员的不作为。所以,打击扶贫腐败和造假,就该以铁腕打击和查处责任缺失、监管弱化、履职不力等失职渎职现象。
这样的查处,不只是要针对一些具体经办的基层干部,对于一些负有监督管理之责的地方主政官员,该追责的也不可放过。和雾霾治理一样,有些基层干部之所以对扶贫监管松弛懈怠,根子在“上头”,也只有压力从上至下层层传导到位,才能将扶贫责任压实。
据悉,对于扶贫资金审计查出的问题,已有970人被追责问责。这970人到底姓甚名谁,有没有地方主政官员受处?在此也期望,这份问责名单能更完整地公开,以便更好地警示后来者,也让打击扶贫腐败和造假更具震慑力。
近年来,中国的扶贫已经从粗放扶贫,全面转向精准扶贫。所谓精准扶贫,指向的就是要把每一分钱花在最急需的地方。而腐败与造假造成了大量扶贫资金的损失浪费,所以,不斩断伸向扶贫领域的“黑手”,扶贫就难言“精准”。
特别是当下,中国已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扶贫更不容腐败的侵蚀,也更应该对造假“零容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