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动态
联系方式
手 机:京13811700730
- 作者:
- 来源:
- 日期: 2016-01-26
- 浏览次数: 1104次
中国已经迈入老龄化社会,人口老龄化所带来的影响广泛而深远。由于农村人口基数庞大,加上青壮年从农村外迁,农村老龄化相较城市更为严峻。近日,华中科技大学教授、中国乡村治理研究中心主任贺雪峰接受中国青年报记者专访,认为农村养老服务不应“一刀切”,养老服务政策设计要根据不同年龄阶段老年人的特征,进行分类治理、分类保障。
年轻人口流动出现“家庭化”,乡村普遍出现“空巢老人”
中国青年报:中国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农村是否表现得更为明显?
贺雪峰:在接下来的半个世纪,我国农村老年人的数量会持续在高位运行。我们在农村调研发现,很多农村成了“空心村”。现在年轻人口流动出现“家庭化”,即农民工将配偶和小孩也带到城市生活和接受教育,而把年迈的老年人留在农村,这样村庄就无比寂寞、了无生气。
中国青年报:从2003年起,中国乡村治理研究中心连续在湖北农村进行调查。根据你们的调查,当前农村老人的生活状态是什么样的?
贺雪峰:在农村的老人分三种情况。一是50~65岁的低龄老人。他们在城里很难找工作了,但仍然有劳动能力,就返乡成为农村种地的主力,种地之外还可搞些副业。他们不仅能够维持自己和家人的生活,还可以资助在城里的子女。这部分老人养老问题并不突出,在家庭中还有一定的地位。
二是65~75岁的中龄老人。他们体力不如前一部分人,虽然种地收入不多,但可以实现自我供养,减轻子女负担。种二三亩地,并不繁重的体力劳动正好适合老年人的生活节奏。所以土地对老人的意义很大。从我们的调查来看,中龄老人只要还有地,有事情可做,就比较幸福,而一些失去土地的留守老人,生活就非常寂寞无聊。
三是75岁以上的高龄老人。一般来说,他们的子女年龄也比较大了,外出打工的也开始返乡,可以照顾老人。当然也有一部分子女仍在城里务工,或不想回来,这部分老人就比较苦了,没有人照顾,情况就比较糟糕。这部分老人尽管比例不大但总数不少,是最需要保障和服务的。
中国青年报:这三类老人分别需要哪些养老服务呢?
贺雪峰:养老政策不能“一刀切”,需要针对不同年龄的老年人分类保障。对于60~70岁之间有劳动能力的老人,可以采取的对策是,完善现有的农村家庭承包经营制度,巩固农业基础设施比如水利、机耕道等,稳定这部分老年人的农业收入,让他们到农业生产领域继续创造价值,一方面养活了自己,不构成对家庭和国家的负担,另一方面继续创造财富。农民在农村生活,可以通过劳动廉价获得粮食、新鲜蔬菜甚至肉蛋奶,这对改善农民生活质量,意义非常大。因此,对于这部分老年人来说,农业生产与土地具有关键意义。当前有人主张的激进的大规模土地流转“整村推进”,将农村老年人排斥出土地,这样会加重老龄化的负担。
70~75岁之间的农村老人,无劳动能力但有自理能力,在家庭中的地位下滑,养老纠纷开始增多。目前正在部分省市进行试点的新农保政策,可以优先提高70多岁老年人的给付水平。因为目前新农保一个月55元钱,对于那些有收入的低龄老年人而言,其政策的边际效用,要远远低于对70岁以上老年人的效用。
75岁以上的老人,老人对子女的依赖程度达到最高。随着老人疾病风险增大,对医疗的需求增加,需要完善正在农村实行的新农保制度。
中国青年报:现在农村的年轻人大多外出打工,留守的老人谁来照料?
贺雪峰:现在年轻人在外打工,老人能动的时候需要种田、自己养老。老人不能动的时候,年轻人也不愿意花时间回来照料,独生子女家庭更是面临难题。在这种情况下,家庭养老其实已经很脆弱。建议政府采取切实可行的政策措施,完善各种形式的敬老院和老年公寓等。
农村老人主要的娱乐方式就是在家看电视
中国青年报:年轻人不喜欢呆在农村的一个原因就是文化生活匮乏,那对于老年人有没有影响?养老要不要加强精神文化层面的服务?
贺雪峰:可以说,农村老人最大的问题不是物质匮乏,而是精神寂寞。由于老年人不再参与劳动,剩下的时间就是闲暇。社区参与、社区交往对于生活在村庄里的老年人而言,是至关重要的。以前农村人还能互相串串门、聊聊天,现在村庄面临人口大规模减少,传统的社交方式日渐缩减。
当前农村老年人的闲暇生活单一,精神文化缺乏,大量空闲时间难以打发,导致精神苦闷。从我们的调查来看,老年人主要的娱乐方式就是在家看电视,比例占51.7%,这是一个很不好的现象。这实际上是农村生活公共空间缺失、生活“私密化”的一个表现,当大量的老年人都在家看电视,面对面的交往就少了。
中国青年报:目前农村面向老人的活动设施是不是很少?
贺雪峰:是的,老年人有很高的需求,但公共性娱乐活动在农村却十分稀少。2003年以来,我们在湖北的洪湖渔场成立老年人协会,建了老年活动中心,买了彩电、影碟机及其他一些娱乐设施,很受老年人欢迎,刮风下雨都有很多人。其实设施很简陋,就是买了一些戏曲的光盘,看了无数遍,但老人们很开心。重要的不是有什么设施,而是他们可以聚在一起说话交流。
中国青年报:农村老年人生活单调,是不是很需要有人组织一些活动?
贺雪峰:各项措施的实施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就现阶段而言,我们认为,建立守望相助的老年人协会,让老年人自我组织、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是改善老年人处境的一个低成本、高效率的模式。2004年以来,我们又在荆门三个村试点建立了老年人协会,效果也十分显著。一方面,老年人协会将老人组织起来开展各项文艺活动,丰富闲暇生活、增加精神福利,使得老年人感受到一种自我参与、自我体验的愉悦,真正做到“老有所乐”;另一方面,组织起来的老年人群体,是村庄的一支重要力量,他们可以充分发挥余热,为村里的公益事业做出贡献,使得老人能够感受到服务他人的生命意义感,做到“老有所为”。协会真正成为了农村老年人自己的组织。老人做寿、生病、去世时,每次都有老年人协会的负责人出面张罗。这种温暖的感觉,只有老年人才知道其珍贵。
生重病能得到治疗的老人为88.7%,但有效率不高
中国青年报:随着老年人年龄的上升,患病比例越来越高。农村的医疗服务能否满足需求?
贺雪峰:农村医疗保障严重不足,农村老人面临严峻健康风险。我们在农村调研发现,老年人晚年生活中比较突出的问题是生病。根据我们的调查,生重病能得到治疗的老人是88.7%。其中,真正能够得到有效治疗的情况比较少。很多老年人得了重病之后就是在乡村的医疗诊所缓解一下,基本难以扭转病情。
中国青年报:现在农村合作医疗已经实现了全覆盖,老人看病难的情况是否有所改变?
贺雪峰:老年人的医疗费用主要是自己和子女承担,近年来合作医疗也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但效果还不是特别突出。这主要是因为合作医疗的保障水平目前还比较低,难以在老年人的医疗消费中发挥主导性作用。
中国青年报:俗话说“久病床前无孝子”,如果老人患病得不到有效的治疗,养老问题就会比较糟糕吧?
贺雪峰:当老年人身体还比较健康时,一般生活质量还可以,一旦生病,生活质量、家庭关系可能会发生很大的变化。老年人生病,特别是生重病,就意味着很大一笔医疗费用支出。老年人为了减轻子女负担,一般不愿采取有效的治疗措施,有些老年人甚至通过自杀来减轻子女医疗负担。现在农村老年人自杀率远远高于低龄人群。当然,最近几年,国家大幅度提高了农村合作医疗的投入,农村老年人看病难的情况有了比较大的缓解。 记者 王俊秀
上一篇: PPI与CPI分化:老龄社会的普遍现象
下一篇: 老龄化社会将催生六大前景养老产业